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汉 东汉 明器 湖南省长沙市出土 高15.5厘米 此陶猪圈模型由圆形围墙构成,围墙上有宽檐以保护墙壁,圈内卧猪。猪圈外高台上架筑厕所,下部与猪圈相通。 汉代的猪圈主要有独立式的猪圈、与厕所连接的猪圈和与作坊连接的猪圈。其中与厕所连接的“连茅圈”盛行于华北地区,在中南、华东地区使用也很普遍。当时,猪圈积肥是农家肥的重要来源。人们常常把稻草、谷壳之类撒进猪圈,利用猪的践踏...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54年四川省彭县出土 高28.4厘米、宽38.3厘米 此画像砖反映了酒肆酿酒和销售的情景。画面正中是一妇人正在大釜旁操作,其右一人似在协助。灶前有酒炉一座,内有三坛,坛上有螺旋圆圈,连一直管通至炉上。左侧残缺,根据四川新都所出同一内容的画像砖可知,左侧上部是一推独轮车者,车上置酒,其下一人正挑着酒朝店外走去。 汉代的酒多为粮食酒,酿酒时必...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扬子山出土 高41.2厘米、宽46.5厘米、厚6厘米 此画像砖形象地再现了东汉时蜀地的自然生态和井盐生产的繁忙景象。画面上群山耸立,植被繁茂,其间歇息着禽类和哺乳动物,山间是猎人追射的场面。左下角盐井上高矗着井架,架分两层,每层有二人正用滑车和吊桶汲卤;右下角放置一灶,下有四根管排列,灶上有釜五口,灶前一人正烧火熬盐;井架和灶...
清 文具 最长16.7厘米、宽5.5厘米、厚1.1厘米 该墨呈玉璜状,正面所绘是文溯阁外景,背面有楷书乾隆御制《文溯阁诗》。文溯阁是《四库全书》的藏书阁之一,位于今辽宁省沈阳市故宫之西。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54年四川省彭山县出土 高24.2厘米、宽37.4厘米 汉代人多用桐油照明。桐油是西南特产,种植桐树、摘籽榨油成为当地庄园的主要副业之一。这块画像砖反映了东汉时自给自足庄园经济的一个侧面。
清 文具 长64.1厘米、宽133.7厘米 宣纸,是毛笔用纸中的名品,因最早产于宣州(今属安徽省),故称“宣纸”。纸质洁白、柔软,不易虫蛀,易于毛笔书写和保存。这种带有暗花的宣纸,是在抄造时运用了特种工艺制成的。
汉 东汉 文具 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出土 长18.5厘米、宽1.5厘米 此书刀环柄,直身,上面装饰错金凤鸟纹和隶书铭文24字“光和七年广汉工官□□□服者尊长保子孙宜侯王□宜□”。 汉代的书刀常与笔砚简牍等文房用具同时出土,其环形把手也正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随身携带悬挂在腰上的需求。东汉时,蜀地生产的金马书刀最有名,为四川广汉郡工官所特制,刀身用金丝嵌出马形,并兼...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1958年征集 高49.7厘米 这件玉琮由墨玉制成,内圆外方,上大下小,中有穿孔,共19节,是目前国内所见最高的玉琮。玉琮四边的兽面纹已经高度符号化,近顶端阴刻有日月纹图案,器身局部残留有制作时的切割痕迹。 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一种礼器。典型的玉琮往往在四角雕刻兽面纹,在四边正中刻神人兽面纹。规整的造型、细腻的雕琢与威严的神像,...
清 长163.6厘米、宽94厘米 作者: 邹一桂 邹一桂(公元1686——1772年),字原褒,号小山,无锡(今属江苏省)人。他是清代的著名画家,工花卉。他绘花卉,或用重粉点瓣,或用淡色晕染,风格明净秀雅,生动自然。他还著有《小山画谱》,专论花鸟画法,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这幅《芙蓉双鹭图》轴为纸本、设色,款署“臣邹一桂恭画”,画的左上角有乾隆帝题七言诗一首,是清代宫廷藏画。
汉 东汉 193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楼兰遗址出土 长23.2厘米、宽7.5厘米 汉锦是以彩色丝线织出斜纹重经组织的高级提花织物,一般可分为二色、三色和多色锦3类。西汉时,锦的最主要的产地是陈留郡襄邑(今河南省睢县一带),到东汉后期蜀锦开始出名。中原地区因为潮湿,这一时期的遗址和墓葬中很少出锦,但在新疆因为气候干燥,却屡有发现。汉代的锦曾远销罗马。这只锦鞋应当是内地织造的高贵物品,...
清 纵134.3厘米、横75厘米 作者: 郑燮 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擅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在创作方法上,他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他曾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他笔下的墨竹,往往挺劲、坚韧,具有孤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仿佛就是他人品的写照。在艺术...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画像石于1956年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洪楼村出土 石面高99厘米、宽234厘米 这块画像石展示了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第一道是右边女子在用络车进行“调丝”,第二道是中间女子在用纬车进行“摇纬”,第三道是用织机制成绢帛。汉代纺织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是在今四川和山东,丝织物则以齐鲁最有名。这块画像石反映了东汉时期齐鲁一带豪强地主家庭纺织的情景。
清 纵121厘米、横42厘米 纸本 作者: 朱耷 这是朱耷的一幅水墨花鸟作品。画面中一孤鸭立于山石之上,白眼回顾着头顶盛开的芙蓉花,一副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模样。画面左上方有“八大山人”款。 朱耷(约公元1626年-1705年),江西南昌人。出身明朝宗室,是宁王朱权的九世孙。19岁时遭明朝灭亡之痛,先随家人隐居避难,23岁时出家为僧,曾在进贤介冈灯社和奉新耕香院潜心佛教与艺...
清 纵60厘米、横102厘米 纸本,套色 这张年画表现了六个童子祭拜兔爷的情景,他们有的奏乐,有的拿着锄篮模仿采药,有的双手合十跪拜,人物活灵活现,场面喜庆热闹,洋溢着中秋团圆的欢乐气氛。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式样,因于年节时张贴而得名。它起源很早,在宋代已有类似年画的记载。传统的年画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清代的年画以天津杨柳青和苏州桃花坞两地声名远播。杨柳青(今属天津)年画,...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大汶口文化 1959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出土 长19.1厘米,刃宽10.3厘米 此玉铲呈梯形。方柄直刃,刃略宽于柄,柄部正中有一个对钻的圆孔。铲身通体细致抛光,刃口双面磨制。玉铲器身扁薄,形制规整,表面经过抛光,十分光滑。穿孔整齐,可能是用木棒、竹管加沙蘸水钻成。这种精美的玉铲不可能真正作为生产工具来使用,可能是为了代表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甚至还有宗教上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